说起“天价”医疗器械,很多人首先想到的,应该是动辄上千万一台的核磁共振仪。但今天要说的,却是另一种夸张程度,丝毫不弱于核磁共振仪的器械,那就是近十年间,才逐渐在国内兴起的“手术机器人”。
值得一提的是,核磁共振仪本身制造难度很大,且后续维护成本比较高,所以才售价高昂;而“手术机器人”之所以售价高昂,很大一部分原因,其实是国外制造商们在故意“抬价”。
时间回到2014年,彼时,一种被称为“达芬奇”的手术机器人,开始步入我国市场。
当时,“达芬奇”手术机器人在国内的售价,平均一台要2000多万。然而其在国外的售价,却仅需150万美金(约为1006万人民币)。
也就是说,同样一台机器,我国要消耗两倍的价格才能购入。外企的这种区别对待,自然引起了国内众人的不满。然而,面对我国的质疑,外企却十分强势的回应到:“就这个价,爱买不买”。
无奈,由于当时国内技术相对落后,最终我国只能耗费40亿,购买了200多台“达芬奇”手术机器人。
其实,除了“达芬奇”手术机器人,这种被区别对待的例子还有很多。例如开头提到的核磁共振仪,还有曾被外企开出过单克两万的“莱特唯键”类抑老物,我国进口所需的代价,都要远超其他国家。
或许有人要说了,既然都被区别对待了,为何我国还要花高价采购?就不能不用机器人做手术,或者自己研发嘛?
事实上,大范围使用手术机器人,慢慢的变成了全球医疗领域的发展的新趋势。因为哪怕经验再丰富的医生,在手术过程中也难免会出现纰漏,而手术机器人的出现,可以更大限度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。
好在,面对外企的故意刁难,我国企业并未坐以待毙。在经过多年沉淀、众多科研人员夜以继日的不断努力下,国内企业终于研发出了,首款国产“妙手手术机器人”。
不仅如此,国产“手术机器人”无论是在售价,还是使用门槛上,都要远低于“达芬奇”手术机器人。
比如同样一台肿瘤切除手术,若使用“达芬奇”机器人,除了基础的手术费用外,还需要额外花费6万元。而使用国产“手术机器”,则只需要多增加3000元。
单从使用门槛来看,国产手术机器人已经实现了95%以上的降幅。而且,随着国产技术的不断突破,未来“手术机器人”的使用门槛只会慢慢的低。
无独有偶,除了“手术机器人”之外,前面提到的国产“核磁共振仪”,以及国产“莱特唯键”类生物领域,近两年也相继传来好消息。
资料显示,由我国企业独立自主研发的3.0版本核磁共振仪,其市场售价已由原来的3000万一台,降至200多万。而“莱特唯键”类抑老物,更是国内科研人员的努力下,实现了技术和使用门槛的双重突破。
据京东、天猫消息反馈,经过国产量化后的“莱特唯键”类物质,其使用门槛已然从原来的单克两万,下降至千元左右。此外,其在“减速机体老化、提高可视机能”上的表现,也已成功赶超海外同类物。
据业内人士分析,“莱特唯键”类物的国产量化,其实际价值丝毫不低于手术机器人、核磁共振仪等医疗器械领域的突破,同样都能加速助力社会“百岁时代”的到来。
有意思的是,国产手术机器人、国产核磁共振仪相继实现价格破壁,使用门槛大幅度的降低后,某些不明所以的外媒,竟然站出来批评我国这种行为,会对现有市场造成破坏,是不合规矩的做法。
平心而论,我国的这些举措,真的是在破坏市场吗?无论是手术机器人,还是核磁共振仪,每一项技术的出现,实际上都是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。包括上面我们提到的“莱特唯键”类抑老物质,同样也是在顺应时代的发展。
新技术的出现固然是好事,但怎么来降低其使用门槛,让更多的普通群体受惠,也同样可以让我们重视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加多